新冠病毒来袭,心理干预不可忽视
新春佳节之际,本是全家欢聚,共度新春的欢乐时节,我的内心却是无比沉重,丝毫没有过节的感觉,更替在武汉前线的医务工作者揪心。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来袭,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医疗设备和物质短缺匮乏,感染的病患迅速蔓延,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不断听到了绝望的呼救,让人疼心。疫情越来越严重,管控不断升级,全国多个省市都启动了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Ⅰ级响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PHE)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按照影响的范围、危害程度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等级。
Ⅰ级响应是指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指挥部根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置工作。
目前新冠肺炎的发展属于疾病紧急救治阶段,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疫情的可控可防上,尚未来得及开展关注民众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未知性、传染性和一定的致死性,暂未研发出特有的治疗方案,民众很容易就出现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常见情况如下:
1、如果是被诊断的患者,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被迫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被送到封闭的病房接受隔离治疗。
没有亲人的陪伴,加上医护人员穿着隔离衣,工作繁忙,不能充分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住院期间很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情绪低落,孤独、绝望等心理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抑郁情绪,患者的这些不良情绪还会影响睡眠、饮食,使身体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2、如果是在排队等待排查的民众,会因为医疗资源匮乏,环境的外在刺激,产生焦虑、恐惧、偏激、愤怒等不良心理反应,从而导致极端行为的出现。
3、如果是普通民众,会因为信息的多样性、疾病的无知性、自身的心理素质等多方因素导致焦虑、恐慌等心理反应。
4、医务人员及救援人员,都会经历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困扰,与害怕被感染的矛盾心理进行斗争,无力救治患者时产生挫败感,这些都有可能使他们出现沮丧、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由于灾难的不可预见性、不可抗拒性,对人们的心理冲击不仅表现为急性心理反应,还可能造成长期的心理影响。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1、加强对民众的健康教育
在媒体上多宣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和疫情进展情况,增强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2、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
随着疫情的进展,多地的亲人朋友并不能相聚一起欢庆,建议在广播、电视、网络上多宣传有关节日的祝福;正念、冥想放松等心理技巧的视频学习;开展心理关爱活动。
在后期,经历此次事件的当事人,容易产生消极联想和自责,严重的甚至产生创伤记忆,建议开办多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的走出这段时间,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3、提供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
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住院患者出现的急性应激状态提供临床危机干预,提供心理关怀和支持。对来就诊的陪同家属、以及奋战在一线的医疗人员和救援人员均需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
4、尽快建立心理援助热线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多地已经开始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因信息沟通的不充分或不对称,容易导致民众的恐慌心理,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无法提供面对面的心理帮助,因此,可以由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成立心理援助热线,组织当地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等志愿者,通过电话热线为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医疗及救援人员提供心理援助,目前这是最合适的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接触,又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心理问题。
5、建立社会心理预警系统
我国暂时还未有完整的疫情心理监测系统,民众缺乏理性分析、分辨的能力,要消除恐慌和谣言,最有效的办法是信息公开。
在加强人群监测以及信息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构建突发事件社会心理预警系统,提高民众的应对能力,为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最后,向奋斗在医疗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并希望大家都能保护好自己,早日抗疫成功!
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谭佳琦,主管护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审核: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曹玉萍,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
特别声明
本平台是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官方微信平台,旨在为大众传播权威的科学知识。
欢迎广大科普爱好者投稿,投稿邮箱:hnkpzx@126.com。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并注明“本文来源于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
*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